前言

又活了一周。

天真和感伤

最近总是想起来高中时看过的一本小册子《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》,这本书指出了两种不同的作家类型:直觉+肯定,反思+否定,前者称做天真的小说家,他们沉浸在故事中,与情节融为一体,写作过程中并不反思自己的创造过程,后者称做感伤的小说家,这类作家创造时充满自我意识,不断审视自己的写作策略,不断反思结构,技巧等。当然,作者帕慕克提到所有优秀的小说家都具有这两种特质。

我想起来这两个特质,与传统文学并没有什么关联。

我感受到,有些人并不知道“认知”这个词,并没有刻意去提升过自己的思维能力,但是却有很高的认知水平,能够不断“遇到问题,解决问题”,跨过一道道坎。(当然,这类人也会遇到过不去的坎)

而另一类人则明显带有刻意,反思的特质,这类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并且他们确实处在匮乏之中,而在知道了自己不知道后,这类人便主动去接触认知思维领域的内容,去刻意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。(当然,这类人也会自然度过某些坎)

我将这种差异归因给了“新手任务”,这些天真的人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新手任务,他们在遇到困难之后,由于新手任务之丰富,他们拥有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或潜力,因此他们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,遇到问题,解决问题,提升能力,并进入下一个循环。

而另一类感伤特质的人,缺少新手任务,在遇到问题之前,甚至都不能觉察到自己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,在遇到困难之后,被迎头痛击,并不知道原因,直到觉察到自己的不足,觉察之后,面对预期与现实的差距,会陷入一个痛苦的、充满反思的成长阶段。 这类人需要刻意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,来弥补新手任务的缺乏。

除了认知维度,情感维度我也感受到了相似的差异,那些从小在“爱”中长大的人,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处于那样的环境中,但是他们被养育得很好;而一些不那么幸运的人,在没有觉察到自己缺乏“爱”之前,什么也做不了,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原因,让自己与那些人在情感上不同,当他们觉察到这点之后,又需要主动的,刻意的寻求所谓的“爱”。

这也可以溯源到新手任务这一概念之中,但是继续向上追溯原因,继续追问为什么,就会发现,其实并没有什么原因,只是因为上帝掷了骰子


悖论

我的人生烂掉了,原本自然而然形成的、基本自洽的系统已经崩溃,而新的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。

这段时间,我经验到很多悖论。

  • 越想要入睡,就越是睡不着。睡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,而想要睡着是刻意的,越想要睡着,就越清醒,从而越睡不着,于是就更加刻意的想要睡着…跳出悖论的办法是干脆不睡了,起来做事,起来做一会事情之后,就自然想要睡着了。
  • 越想要完成3km这一跑步目标,就越发难以完成。当我注意力放在这一目标上时,会越发的感受到身体的疲惫,于是就越想要停下来…解决办法是告诉自己,我是自由的,我可以随时停下来,于是我往往都能跑完这3km。
  • 越想要改变自己,就越发不变。改变是无意识下发生的,越想要有意识的改变,就会发现愈发没有改变…解决办法是告诉自己现在这样子就已经很好了,或者改变5%就足够了。
  • 越发想要死亡,就越难以行动。“想要”是生者的函数,越发“想要”死掉,在死亡力量增长的时候,生的力量也在增长,就越发让人难以死掉,又因为没有行动,就更加想要死掉了…解决办法是给自己找一些活着的理由,先别想着去死,等到想死的欲望降低了,想活下去的欲望也就降低了,最终就可能采用行动😆。(只是在解释一下人为什么往往会死在低谷之后的上升期,当我这样解释之后,我就又为自己建立了一层新的防御机制)
  • 越想缓解就业焦虑,就越发焦虑。想要缓解就业焦虑,我就开始刷牛客,获取就业信息,而越刷牛客,我就越焦虑…最终的办法是放弃考虑就业问题,什么也不做。

前面四个悖论可以被总结成刻意追求某个自然过程,想要是刻意的,刻意与自然状态之间存在内在矛盾,越想要就越刻意越不能达到自然状态。

缓解就业焦虑这一悖论,是我采取的手段错了,这一手段本身就会导致目标失败,我想要缓解焦虑,但是刷牛客这一行为本身会给我带来焦虑。

我从上面这些悖论中感受到了一种自我增强的反馈回路

当我触发这个回路中的某一节点,例如对于缓解就业焦虑这一回路,当我触发了刷牛客这一行为,产生了焦虑,我想要缓解焦虑,于是我刷更多的牛客。这个回路会不断增强自身,直至我崩溃掉。

而让回路不再继续强化的方法是主动尝试让回路崩溃。 例如“放弃考虑就业问题,什么也不做”,“我可以随时停下来”,“我不需要改变”。通过这些技巧,回路最终冷却下来。

在过去,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悖论,而当我意识到这些悖论之后,我就变得有些刻意起来,于是我想要变得自然,但是如果想要变得自然,我需要做的是,告诉自己,不需要变得更自然。


l1uyun

原本还列了一些主题,但是我自然的状态消失了,那就不说了,下周见?